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我校 2016年新增教授简介

期次:第411期       查看:401


  编者按:江苏省教育厅日前公布了《2016年省属高校教师高级职务任职资格评审结果的通知》(苏教职称〔2016〕3号),我校40位同志通过高校教师高级职称任职资格,任职资格从2016年9月26日起算。其中,教授3人:曾小君、孙彦、刘玉申;副教授(25人):邢晓双、杨春海、郭文华、张静亚、霍铖宇、吴正阳、朱培逸、朱颖越、许广举、刘军军、刘永俊、钱振江、应文豪、陈艳、李国文、程洪见、汪权、李秀英、吴珏、顾颖、戴维娜、万惠琴、叶伟敏、吕彦、首洁;高级实验师(6人):毛丽民、卢怡、陈庆兰、殷文宇、杨捷、王晓娟;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副教授(1人):吴涛;教育管理研究副研究员(5人):顾元华、吴春年、罗金光、尤小红、陆正林。征得本人同意,本期刊发3位教授的简介,以展其教书育人风采。

  曾小君,男,1968年11月生,江西省龙南县人。1994年毕业于江西师范大学化学系,获化学教育学士学位;1997年毕业于江西师范大学化学系,获理学硕士学位;2002年被评为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省级优秀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对象;2010年9月至2011年7月在北京理工大学做访问学者;2004年7月晋升副教授,2016年9月晋升教授。
  主要承担《有机化学》、《有机化学实验》、《有机合成》、《精细化工工艺学》、《精细化工实验》、《水污染治理工程》等课程的教学工作。获江苏省教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1项。获校教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1项,获校“三育人”奖1项,获校教学创新奖三等奖1项。参编教材1部。主持完成校级网络课程建设2门。参与完成省教改项目3项,主持完成校级教改项目2项。指导完成省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4项。指导学生获江苏省科技作品竞赛省级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指导学生获校本科优秀毕业设计(论文)一等奖1项。曾获校“教学质量年”活动先进个人、“迎接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活动先进个人、毕业论文优秀指导教师、暑期社会实践先进工作者、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个人等称号。在《实验室研究与探索》等期刊上发表教学研究论文6篇。
  主要研究方向为精细化工产品的研发与产业化研究。参与完成了国家“九五”重点攻关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国家青年基金项目1项,江苏省科技厅青年基金项目1项,江苏省高校自然科学研究计划项目1项。主持完成了江西省科技厅重点项目1项,江苏省高校自然科学研究计划项目2项,江苏省新型功能材料重点建设实验室开放课题1项。主持完成了超高速酪蛋白啤酒瓶商标胶的中试工艺研究、彩色水泥瓦用脱膜剂的制备研究、高浓度有机工业废水深度处理技术开发等10个横向课题的技术成果转化。在SCI、EI刊物发表论文12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9件、实用新型专利2件,其中国家发明专利授权2件、实用新型专利授权2件。
  人生格言:用爱心做事,用感恩的心做人。


  孙彦,男,1969年生,河南鹿邑人,九三学社社员,考古学博士,毕业于南京大学考古学及博物馆学专业,主要研究方向:美术考古、艺术博物馆学、艺术史论。现为艺术与服装工程学院教授,庞薰琹美术馆特聘研究员、常熟美术馆和太仓博物馆等学术指导委员会委员,江苏省六朝史学会会员、江苏省美学会会员、常熟美协会员等。
  教学方面,主要承担 《中国美术史》、《外国美术史》、《艺术设计史》、《美术鉴赏》、《艺术品投资与鉴赏》、《美术考古》等课程的教学工作。在本科教学活动中,注重艺术思想的当代意义、艺术批评、艺术品鉴赏等方面的教学,曾主持完成学校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和精品课程建设项目,指导学生完成江苏省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省级项目,指导学生完成常熟理工学院学生课外学术科技项目,指导2位同学获得学校优秀本科论文三等奖。
  科研方面,注重研究成果的创新性、独创性,具有跨学科的研究背景,力图在更高的层面上融通相关学科。曾在《装饰》、《美术观察》、《考古》等重要学术刊物上公开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另有美术批评及史论文章20余篇。出版著作有《庞薰琹丘堤论稿》(专著)、《河西魏晋十六国壁画墓研究》(专著)、《图画先行:庞薰琹图案艺术精品集》(主编)、《写山水图:离开黄公望的660年》(主编)等11部。主持并完成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庞薰琹艺术设计思想研究”等4项科研项目。个人研究成果曾荣获江苏省第十二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等4项政府奖励。合作研究成果曾荣获“文化部全国美术馆馆藏精品展出季优秀展览奖”等7项文化部奖励。
  人生格言:向阳而生


  刘玉申,男,1979年2月生,山东临清人。2007年毕业于复旦大学物理系硕博连读,获得理学博士学位。2008年加盟常熟理工学院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2008年8月至2010年3月在台湾交通大学电子物理系从事博士后研究。2011年8月至2012年8月在美国印第安州州立大学物理系做访问学者。2011年8月任副教授,2016年8月晋升教授。现为中国矿业大学硕士生指导教师。
  主要承担《大学物理》、《理论力学》、《数学物理方法》等课程的教学工作。在本科教学活动中,注重学生自学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从2012年至今,指导3位同学获得学校优秀本科论文一等奖,其中1位获省优秀本科论文二等奖,2人获省优秀本科论文团队奖。
  主要从事微纳结构的电荷或自旋输运以及电荷(自旋)热电效应研究。自2012年以来,积极申请各类基金,目前主持并完成2项国家自然科学项目(理论物理专款项目),参与完成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主持并完成1项江苏省教育厅项目。目前正在主持1项江苏省科技厅面上项目和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青年基金和1项面上基金项目)。截止目前,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国际知名刊物AcsNano,Phys.Rev.B,Appl.Phys.Lett.,J.Chem.Phys,Nanotechnology,Nanoscale,J.Phys.Chem.C,Phys.Chem.Chem.Phys.,J.Mater.Chem.C,和 J.Appl.Phys.等上发表了40余篇被SCI收录的论文,其中2区及以上论文约20余篇。2012年入选江苏省“青蓝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对象,期满考核优秀;2014年获批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第十一批高层次人才C类资助。
  人生格言:天道酬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