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心聚力,改革创新,为建设应用型品牌大学而努力奋斗

期次:第425期       查看:55


  大会任务: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学习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贯彻落实中央“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以及江苏省委“两聚一高”新要求,总结学校第二次党代会以来的工作,提出今后五年学校改革发展的奋斗目标、工作任务和主要举措,选举产生学校新一届党委和纪委,团结带领全校共产党员和广大师生员工,全面加强党的建设,全面加强内涵建设,全面推进改革创新,全面推进事业发展,为建设特色鲜明、质量著称的应用型品牌大学而努力奋斗。
  报告内容:一、过去五年的主要工作;二、今后五年的奋斗目标与主要任务;三、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


过去五年的主要工作

  [内容提要]2012年10月学校召开第二次党代会,进一步确立了学校发展定位,明确了学校发展思路,提出了学校五年奋斗目标及工作任务。第二次党代会以来的五年,是学校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历史时期。这是学校特色与品牌的培育期,是各项改革与创新成果的形成期,是办学水平与综合实力的成长期。
  

关键词:主要工作成绩

  一、党的建设工作扎实推进。学校党委深入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和“两学一做”学习教育,认真落实管党治党责任,全面加强从严治党。党委把方向、谋大局、抓大事、促发展的能力不断增强,为学校改革发展提供了坚强有力的政治保证。着力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宣传思想工作不断加强,学校获评 “江苏省教育宣传工作先进单位”。稳步推进干部队伍和基层党组织建设,实施学生党员素质工程和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工程,创新探索基层党建考核,学校荣获省高校党建工作创新奖。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强化整改落实和立规执纪,作风建设得到持续深化。学校党的制度体系初步形成,为学校党的各项工作开展提供了良好的制度保障。切实履行主体责任,强化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得到省委巡视组充分肯定。
  二、内部治理结构不断完善。主动承担全省综合改革试点项目,颁布实施了学校章程,成为全省首批大学章程核准高校,并以此为契机,全面强化建章立制,完善内部治理结构。坚持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实行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民主管理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党委的核心作用得到充分体现,行政运行畅通有效,教师学术权利得到保障,民主管理扎实推进。制定“三重一大”决策实施办法,规范了校领导班子决策行为,推进了决策科学民主。充分发挥教授专家在学校学术事务中的重要作用。坚持教代会、学代会制度,形成提案评优制度,促进了学校民主管理。推进信息公开,保障了师生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学校获评首批“省文明单位(校园)”“省平安校园”,蝉联 “省文明学校”“省高等学校和谐校园”等称号。
  三、师资队伍建设取得进展。五年来,扎实推进“人才强校”战略,坚持用好现有人才,培养潜力人才,引进各类人才,以增量带存量,优化师资结构。加大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力度,实施“四轴驱动”工程,促进了师资队伍整体水平提高。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占教师总数的比例从2012年的19.78%增至40.6%,具有海外学习和工作经历的专任教师占教师总数的比例提高到17.8%。人才工程得到长足发展,新增省“333工程”培养对象10人,省“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培养对象8人、省“青蓝工程”科技创新团队2个、省优秀教学团队1个,15人获省“六大人才高峰”资助。初步形成了一支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的双师结构型师资队伍。学校获省普通本科高校自行认定教师资格权、省高校教师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评审权。
  四、人才培养工作持续推进。开展“教学内涵建设年”活动,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升。贯彻“注重学理,亲近业界”的人才培养理念,建设行业学院,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推动教学质量保证体系建设,加强教学管理规范,在省内率先通过了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扎实推进教学的标准化建设和规范化管理,努力保证教学质量。扎实推进创新创业教育,促进了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汇通。扎实推进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实施学生经典阅读工程,创新学生志愿服务,推动文化校园建设,促进了学生成长成才。人才培养工作取得新进展:获得省级教学成果一、二等奖各1项;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实现了省一等奖的突破;学生学科竞赛省级以上获奖2308项,其中国家级奖项306项;毕业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8%以上,就业质量逐年提高。学校连续八年被评为“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
  五、学科专业建设成效明显。按照“优势发展、特色发展、错位发展、梯次发展”的建设原则,不断凝练学科专业方向。深入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深化学科专业转型发展,成功承办第二届产教融合发展战略国际论坛,获批国家“十三五”应用型本科产教融合发展工程规划项目。启动了新一轮校级重点学科建设,新增“十三五”省重点建设学科5个。着力实施特色学科培育计划,形成了机械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生物工程、纺织工程等4个校级特色学科。调整学科专业布局,初步形成了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相匹配的应用型学科专业体系。扎实推进工程教育专业、教师教育专业等专业认证工作,自动化专业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整合各类资源,积极申报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开启了研究生教育新征程,与苏州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开展联合培养研究生工作。
  六、科技服务工作稳步提升。五年来,获国家级科研项目89项,省部级科研项目97项,三大国际检索收录和权威期刊发表论文690篇;获得专利授权420项;1名青年教师入选2016全球高被引作者榜。以第一完成单位获得省部级科研奖励12项,首次获得自然科学类省部级科学技术奖。新增省重点建设实验室2个、苏州市重点实验室2个。形成了4个省级、10个市级、17个校级的科研创新平台布局。重视高等教育研究工作,获评“江苏省教育科研先进集体”。发挥科技与人才优势,主动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成立了常熟理工学院科技服务公司;与中南大学、常熟市三方共建了省级技术转移中心,并以优秀等级通过省综合考评;与苏州市、南通市地方政府合作共建技术转移中心,推动了技术转移项目落实。
  七、开放办学工作不断拓展。扎实推进省市共建,校地互动发展逐步步入良性发展轨道。学校与地方和院所共建41个政产学研用合作平台,与3所本科高校、7所中高职院校合作培养人才,与地方政府和行业企业共建6个行业学院。与苏州市政府推进“十三五”省市共建“两院两中心”项目,落实配套经费3000万元。与常熟市制定了“十三五”校地互动发展规划,确定共建经费3000万元。推进了与常熟高新区6个重点项目的共建签约,筹集建设经费9000万元。推进国际化教学进程,与全球21个国家和地区的大学开展了交流与合作,友好学校达60多所。出国学习交流学生600多人。各类留学生、国外来校交流学生近300人。继续教育快速发展,成效较为显著。
  八、办学基础条件得到改善。东南校区建设工程基本完成,形成了两个校区有机互补的办学空间格局。东湖校区相关土地的依规划拨基本完成,完善了校区整体区划。投入教学仪器设备总值2亿多元。加强资产与后勤管理,省国有资产管理工作考核获评优秀等级。推行7S管理,提升了后勤保障服务质量。建立网上财务审批系统,加强了二级财务和经济合同的规范管理。加强了文献信息资源建设和期刊出版工作,推进了智慧校园建设,推进了档案信息化建设,推进了对困难学生的精准资助。加强民生建设,教职工收入逐年提高。学校被评为“省高校图书馆先进集体”“省高校信息化建设先进集体”“省体育工作先进学校”“省高校档案工作先进集体”“全省百佳学生资助工作单位典型”。《东吴学术》成为中国人文社科核心期刊和CSSCI来源(扩展版)期刊。学报被评为全国高校优秀社科期刊。
  

关键词:工作特色

  一是立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校地互动、产教融合的办学道路。二是以行业学院为主要平台的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三是基于现代管理理念的教学质量保证体系。四是依托现代信息技术的智慧化校园。五是体现传承与创新相汇通的校园文化。
  

关键词:经验体会

  一是必须坚持把握方向、铭记使命。二是必须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三是必须坚持立德树人、全面发展。四是必须坚持解放思想、改革创新。五是必须坚持校地互动、开放办学。六是必须坚持人民主体、服务师生。
  

关键词:发展中的差距

  专任教师队伍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具有影响力的高层次人才不多,师资队伍现状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还存在一定的差距;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缺少有效抓手;实验设施设备、科研平台等办学条件与教师教学科研工作需求还有差距;政产学研用合作的广度和深度还不够,服务社会和地方的能力还有待提升;管理和服务保障工作的效能还有待提高;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引领作用和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还需进一步发挥;作风建设成效还需进一步扩大和巩固,廉政建设常态化、长效化机制还需进一步完善。

今后五年的奋斗目标与主要任务

  【内容提要】未来五年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攻坚阶段,是江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决胜阶段,是我校实现 “特色鲜明、质量著称的应用型品牌大学”奋斗目标的重要阶段,也是我校特色与品牌的成型期、各项改革与创新成果的巩固期、办学水平与综合实力的提升期。我们要认清形势,把握机遇,迎接挑战,从国家发展、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大背景、大格局中科学谋划学校的发展,开辟学校事业发展新境界。
  

关键词:奋斗目标

  一、办学定位。1.地方性:直面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地方提供人才支持、智力支持和文化支持;2.应用型:重点建设应用型学科专业,培养应用型人才;3.开放式:坚持校地互动、产学研融合、国际合作交流的办学道路。
  二、总体目标。构建以学科专业特色为主要内容的核心特色,确立以人才产出质量为主要内容的核心质量,形成学校有实力、学院有活力、教师有尊荣、学生有素质奋发进取的办学局面,努力将学校建设成为一所综合实力位居全国同类高校前列,特色鲜明、质量著称的应用型品牌大学。
  三、具体目标。1.构建具有法治精神和校本特色的现代大学制度体系;2.完善以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为内容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3.打造品德优良、质量并重、结构合理、能够满足事业发展需要的教学、管理、服务队伍;4.完善与地方行业、产业紧密对接的高质量的学科专业体系,专业认证取得显著成绩,力争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实现突破;5.建成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科技创新体系,力争国家、地方重大重点科技项目实现突破;6.优化基于校地互动、校企合作、校校联动、中外合作的多形式、多领域的合作教育教学和科学研究格局;7.形成具有时代特征、地方特点和校本特色的大学文化;8.办学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办学资源渠道进一步拓展,人才培养信息化支撑体系、图书情报服务体系和实验实训中心系统更趋完备;9.教职工工作条件和生活保障水平稳步提高,教职工的归属感和荣誉感进一步增强;10.完善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一体化体系,有力推动学校发展。
  四、工作方针。一是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二是坚持依法治校。三是坚持深化改革。四是坚持特色发展。
  

关键词:主要任务

  一、完善内部治理结构,建设现代大学制度。贯彻《常熟理工学院章程》,以学校章程为基础,稳步推进校内规章制度的“废、改、立”,加快建设具有校本特色的应用型大学制度体系,初步建成以章程为统领的现代大学制度体系。进一步落实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加强民主集中制建设,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分工合作、协调运行的工作机制。稳步推进内部管理体制改革,推动学校管理重心下移,扩大二级学院(部)自主权,形成分工科学、运转顺畅高效的管理架构和运行机制,更好地调动基层工作积极性。进一步推动党政管理部门的优化重组,完善分工清晰、精干高效的部门协同联动工作机制。健全以学术委员会为核心的学术治理体系和运行机制,充分发挥学术组织在学科建设、学术评价、学术发展中的核心作用。加强教代会、学代会、工会、共青团等群众组织建设。建立健全师生权益机制,健全完善各项考评制度和考核激励机制,保障师生对学校重大事项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
  二、强化人才强校战略,提高师资队伍水平。全面深化人事制度改革,进一步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努力建设一支适应学校办学定位和发展需要的师资队伍。加大高层次人才和团队的引进力度,实施“十名领军人才+三百博士进理工计划”,力争引进“青年千人计划”人选或江苏特聘教授1-2名。积蓄后劲,加大中青年人才校内培养力度,推进百名教师国内名校攻读博士、百名教师境外研修、百名教师企业研修、百名教师博士后进修。力争1-2人进入省“333”工程第二层次或省“六大人才高峰”B层次或“青年千人计划”行列。加强应用型师资队伍建设,实施“三百教师提升与转型计划”,实施“百名讲座教授、客座教授聘用计划”“两百名课程特聘教师动态聘用计划”,多智融合,构建一支稳定的兼职应用型教师队伍。加强青年教师培养,实施 “教师1+1培养与帮扶计划”,推进中青年学术带头人、教学名师培养,推进青年教师双导师制。坚持事业导向、利益保障,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下转3版)